來源:湖南作家網(wǎng) 時間 : 2021-09-06
分享到:
——讀喻劍平的《隨遇而安》
有關(guān)于哪吒“削肉還母、剔骨還父”的神話故事,童叟皆知。不必糾結(jié)其中的孝耶非孝耶,需要著意的是哪吒對靈魂本身的看重和呵護。西哲尼采對靈魂的輕盈不吝溢美之詞,“像一縷青煙/把寒冷的天空尋求”。米蘭·昆德的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也是直指世俗力量令人個體氣喘吁吁,不堪其重。劉小楓的《沉重的肉身》一出便是洛陽紙貴。種種情形都在表明,放空自我,回到心靈的清澈本源,是人們永不停歇的追詢。喻劍平的《隨遇而安》(團結(jié)出版社,2020年9月)其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就在于——詩是放空自我的一種方式。當(dāng)然,這種方式不是器具,而是生存本身。“詩”與“生活”從中是二位一體的,并按作者的精神構(gòu)架,“禪”為其中的通道。
第一,以詩通向抵達(dá)本心。“王能主宰一切嗎/什么又能主宰王/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王/叫作心王//每個人都在找自己的心王/可能要用一輩子的時光”(《王者》),不難看出,這樣的詩句是詩人“悟”出來的。自不待言,所謂“悟”更多的是不需要文字外傳。不過,在這里恰到好處地昭示了詩人的人格宣言和詩學(xué)主張。六祖慧能說過,“但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無動無靜,無生無滅,無去無來,無是無非,無住無往”,真正的“心”是本體性的、形而上的,它是佛性圓滿才能瞻顧到的境界。“破除我執(zhí)”、“破除法執(zhí)”是其中的不二法門。落實到日常起居上來,無非就是要求眾生將世間的是非恩怨、眼前的功名利祿看淡,通過“放空”,而獲得生命的大自在和內(nèi)心的安頓,扣縛在身體上有形無形的“殼”自然而然地通統(tǒng)地被卸掉了。所以,主體需要不斷地自我觀照、自我返回,“水自流淌花自開放/觀照五臟六腑 清清爽爽/觀照來龍去脈 坦坦蕩蕩/好好照一照吧 心明則眼亮”(《觀照》)。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喻劍平在這點的把握上是到位和準(zhǔn)確的,沒有選擇“擦拭”等修養(yǎng)功夫,而是自我引向“明心見性”的途中。《鐵爐寺溪邊洗手》《觀照》《心猿意馬》《王者》《做自己的王》被詩人編為“看看自己的心影”一組,是見出了詩人相應(yīng)的文化修養(yǎng)的。另一方面,禪等與詩歌在生發(fā)機制、思維方式等上是有著血緣關(guān)系的,這是共識。與之同時,在現(xiàn)代性的審美視域打照之下,存在之思與本心之悟是會通之處的。“詩”與“思”在海德格爾那里是二者不可偏頗、不可割舍的。“心學(xué)”與“詩學(xué)”被共同賦予了反撥了現(xiàn)代性社會、工具理性等重任。它們最終都是指向人的“本真”生存狀態(tài)。兩者的交集顯而易見。在詩集的第二輯《隨遇而安》中,其總體上正是以“本心”和“本真”為指向的。不受外物干擾,與萬物同在,并深切地感受到萬物之鮮活靈動。《隨遇而安》描寫了“鳥”“環(huán)衛(wèi)工”“救護車”“銀杏樹”等意象各安其所,生命的要義從中不凝不滯、不怨不怒、不玩不褻,有悲憫但不悲戚,有觸發(fā)但不抒發(fā)……人間的來來去去,本應(yīng)如此。只有“悟通”,才會“安詳”(《此刻是用來安詳?shù)摹?,才會愉悅輕松。
“思”與“悟”也是“本心”的題中應(yīng)有之義。與萬物同在,“思”與“悟”卻不是萬物之屬有,而是人的專利,是“異于禽獸者幾希”的界碑。眾所周知,禪宗是取“頓悟”而舍“漸悟”。詩集第三輯《心在旅途》中就主要圍繞在“人在旅途”中所見到的萬事萬物,“心”有所感有所思?!短扉T洞》中寫道:“天門其實是石門/一整塊花崗巖/中間空了一個大洞/有人說像太陽/有人說像月亮/我仔細(xì)看了看/有點像一顆心//天門 山巖開竅/仿佛告誡人們不要以為有心事”,“我”的發(fā)現(xiàn)、“我”的感悟,無疑是為冰釋化解內(nèi)心疑團而來,最終并因此獲得身心的通體解脫。“把根扎得更深一點/這是樹的選擇/也是生存最好的理由”(《湘江堤上一棵書》),“對于求道來說心安之時/才會回到初生的子宮”(《云麓宮的對聯(lián)》),“花要開出自己的樣子/這才是花的本色”(《江岸上的花》)……“金句”頻頻,顯然是“悟”的結(jié)果。所幸的是,詩人已經(jīng)意識到這種“結(jié)語體”或者“語錄體”寫作過于直接和武斷,“思”和“悟”是應(yīng)化入“象”中,因為“思”和“悟”一直是在途中,它們不是堂奧,而是照亮通向堂奧的路燈。“禪”是智慧之學(xué)。智慧的產(chǎn)生需要一點冷靜、一點“出”的立場?!逗馍娇傆性葡喟椤肪陀性娋洌?ldquo;山腳望這里是云/登頂看這里 是云/我們不知此身在云里//旅居這里晏起的我/除了聽到幾聲雞鳴/也看不見云在哪里”,這就清晰地標(biāo)識了“旁觀者清”的精神面相。飽食終日,無所事事,無所用心,或者在滾滾紅塵中舍生忘死地滾摸翻爬,都是難以“思”和“悟”,當(dāng)然與“詩”也無涉。
第二,有以新“意”賦予舊“言”的寫作意向。千百年來,一個詞語的含義和它所指稱的事物和世界基本上是固化了,蒙上了厚厚的時間污垢和文化塵埃。所指和能指之間的對應(yīng)是任意性的,不是與生俱來的。對生存世界和事物重新命名是詩歌不可或缺的使命?,F(xiàn)象學(xué)發(fā)起人胡塞爾曾經(jīng)說過:“實在本身絕非絕對之物……從絕對的意義上講,它什么也不是,它無任何絕對的本質(zhì)”,這與佛禪“色空”“破除法執(zhí)”等觀念是有著某種對應(yīng)。佛禪主張不立文字,在某種意義上也牽涉到了“言”與“意”之間難衷一是的現(xiàn)象與本質(zhì)。“詩”就要肩負(fù)將日常語言、工具語言等組合而成的語義鏈條“打碎”,而重新予以編碼、編排的春秋大義。而這趟“重新出發(fā)”的精神路數(shù),其所附贅的重要意義一環(huán)便在于卸下因襲的負(fù)重、世俗的油膩,將詩人對世界有所發(fā)現(xiàn)、有所思悟的人格意向嵌融其中。生命的清新與輕盈,才有創(chuàng)造上的清新與靈動,盡管思考和創(chuàng)作本身可能又是沉重與痛苦的。
“春在春節(jié)前來了/寒風(fēng)里有一個趔趄/終于站穩(wěn)了/這就叫立春”(《立春》),這樣的筆調(diào)你可以認(rèn)為是戲謔,可以認(rèn)為是作者在“玩弄”才情……不管如何,一個約定俗成的節(jié)氣詞匯是丟掉了常態(tài)意義下的文化想象和概念化的價值外延,為之是有了生氣、有了靈魂。又如《立夏》開篇就是:“一個中原人在說文解字里/面朝南方站著說 真熱/站立的這個人 字夏//在他以前 還有一個王朝/叫夏 夏朝站過的地方/一個叫夏的民族一直站立/直到今天”,大體上也是“游戲文字”,但在“游戲”的背后,分明又能見出作者的新意、深意甚至“神”意。禪宗中的“偈子”往往不就是這般說東言西,“聲”東“擊”西的么?所指與能指之間的重新聚合,藝術(shù)的張力就自然“蹦彈了出來”。“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”(朱熹《觀書有感》),語言即生存,言語的創(chuàng)造性程度如何與人的生命意志、精神活力等是一枚硬幣的兩面,撇開言語的陳腐,才能讓生命放空和重獲新生。基此,我們就不難理解畢加索能成其畢加索,以及有些作家詩人在耄耋之年還會選擇“衰年變法”的原因。在《溈山出豆腐》一詩中的“題記”也是別出心裁、別具一格。“溈山豆腐,口福心佛”,“口福心佛”大體上是“口服心服”的化用。這樣的化用是機智的。豆腐它能帶給人的“口福”,也順?biāo)浦鄣囟Y贊了“溈山”豆腐的質(zhì)好品優(yōu)。豆腐本身又是素食,它是在提醒人們心中應(yīng)有佛,吃茲念茲。所謂“溈山豆腐,口福心佛”其意義空間就被敞開了。“這片楓林,瘋林//你這瘋林 伸出/那么多焦渴的手掌”(《愛晚亭的名字》),在諧音中,以“瘋”來形容不合時令而又芊芃葳蕤的楓樹是相當(dāng)精妙的。
正如上文中已經(jīng)論及過詩人已經(jīng)意識到,言語的“不說破”在詩意建構(gòu)中的意義。“不說破”意味著“余音未絕”和“弦外之音”。總體而言,喻劍平在詩歌的語言表達(dá)上是樸實,但樸實而不樸訥、簡約而不簡單才是他所追求的目標(biāo)。“洗洗睡吧,睡覺是一味好藥/很多病往往因此不治而愈”(《洗洗睡吧》),從醫(yī)學(xué)上講,多睡覺、早睡覺是有助于身體的康健。但作品的本義還是溢在字里行間之外,“洗洗睡吧”,更意味著是將各種杞人憂天、疑神疑鬼的心事擱置一邊,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”,“饑來吃飯倦來眠”才是正道。“只有那些路過的人/看也不看 裹了裹風(fēng)衣/趕緊走自己的路”(《路過》),路過有其實指,是路人作為旁觀者看到了有人在人生舞臺上假戲真演,那么投入,以至于不能自拔,幾乎忘我。因此,“路過”在深層的含義,除了“路人”應(yīng)保持一份清醒,笑看風(fēng)云淡,還蘊藏著所有人其實都不過是一個“過客”而已,在浩渺無限的天地舞臺上來去匆匆,何必執(zhí)著,何必過于認(rèn)真,何必在乎別人的掌聲而沉湎在自己的角色之中?沒有“化妝”和“表演”的生活,過起來才輕松。“路過”一語看似平常,卻意味深長。
第三,直面身體的抒寫與釋放。做一個有“心”人,是卸下身體重負(fù)的巧妙路徑,通過語言的創(chuàng)新和重置“詞”與“物”的關(guān)系,是身心放飛的有力姿勢。在喻劍平這里,還有不少詩歌就以身體為直接或間接的抒寫對象。這樣的抒寫,同樣可以視為一種釋放。近些年來,身體理論是人們觀照詩歌和文學(xué)創(chuàng)作的一方利器。喻劍平的創(chuàng)造抑或與學(xué)界這番繽紛不已、熱炒不斷的風(fēng)景是沒有太多的勾連。但是,這正好印證了他在創(chuàng)作中是有某種不然而然的東西。道家要通過內(nèi)丹、外丹的修煉,最終以期羽化成仙。在佛禪看來,凡夫本身就是個病人,終其一生是要飽受“八苦”糾纏。如何擺脫身體的下沉與墮落?那就是跳出六道,脫離生死輪回,抵達(dá)涅槃清凈境界。
在詩的第一輯《季節(jié)蛩音》中,作品大體是基于時令和節(jié)氣的題材而來。毋庸諱言,這種寫法是許多詩人喜好的路子。不過,與詩壇許多作品那種“應(yīng)時”、“應(yīng)景”的姿態(tài)有所不同的是,喻劍平的創(chuàng)作大都是圍繞生命和身體的感悟而展開,從中是有著高劑量的體驗成分融入其中的,忠實地踐履著“‘詩’與‘誠’”?!躲y杏樹的季節(jié)輪回》一詩有:“滿地金黃的油彩,風(fēng)雪里/沉默不語的銀杏樹,可能含著/一枚叫白果的果子,這枚果子/可能等了二十年才修成”。禪宗是反對“漸修”的,但也不排斥在成佛過程中的“考驗”。“修成正果”可能是一剎那間的事情,但那種“考驗”的來去循環(huán)、輪回反復(fù),足以讓人苦煞愁煞。所以,需要一種智慧來予以化解和慰撫。“考驗”既是心靈的折磨,也是身體的受難。悖論還在于,身體的受難很大程度還得仰仗心靈的救濟。易言之,身體的沉重與苦悶是人不能不解決和最難解決的問題?!逗丁返慕Y(jié)尾部分:“露知輕重/禪房外草木上的露/在我們心中最重”,誰都知道“露”本身輕若鴻毛,但在“有心人”身上是有泰山壓頂之感。因為“寒露”一旦到來,在人們心目中就亮起了年末歲尾的紅燈。逝者如斯夫,人到中年后,會加倍地感受到生命的倥傯、生活節(jié)奏的加劇。時間對身體的壓迫,以及由時間而來的種種世事對身體的紛擾……身體和生命需要從緊張的狀態(tài)中解脫和釋放出來。“詩心”就充任了“救兵”?!墩碌姆孔印贰抖宋纾顺鲆煌胨帯贰洞笫睢贰读⑶铩贰洞笱返鹊葞缀跽麄€專輯的作品,可以說都是從時間這個維度上來標(biāo)識作者對身體釋放、生命舒緩這一或明或潛的精神徑向。雖然中間不乏有“明詞亮句”,但它們不妨礙總體意蘊的厚重沉郁。
詩集的第四輯、第五輯中的“自言自語”和“觀影聆音”,從標(biāo)題上就不難看出,它們就與身體書寫相關(guān)。佛說,六根清靜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都是與人的感覺、感官有關(guān)的。它們的存在,往往帶給人們無窮的煩惱。“沉重的肉身”需要精神世界給它放飛。音樂、繪畫以及其他藝術(shù),就是能讓人扶摶直上的無線風(fēng)箏。“會不會明白從哪來到哪里去/都沒有多大意義 因為/無論旅行到哪里 都是太空/我們自己就是 太空”(《看電影<太空旅客>》),詩句是一語雙關(guān)的。它一方面告訴我們應(yīng)該明白所謂“色即是空”,有且只有如此,人生才不會沉入泥潭,精神才有飄逸的可能,另一方面藝術(shù)(包括電影)雖然是“空”的、“無用”的,但正是它們的“空”才會讓人意識到人為一個精神之存在,一方精神太空是其他生物無法涉足的,這是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區(qū)別之一。如果光影還有刺激之感,那么音樂則完全是以數(shù)字和節(jié)奏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所組成,對身體的放空是更為直觀的。“心有故鄉(xiāng)每一朵云/都是親戚家里種出的棉花/隨便摘幾朵做個枕頭吧/在萬米之高的云層上/就可以睡個踏實的好覺”(《在云朵上聽<故鄉(xiāng)的云>》),放空才是真正的夯實,因為身體在這個時候才有真正的歸宿感、踏實感。
在生活節(jié)奏一日千里的時代,種種壓力紛至沓來的時代,誘惑層出不窮、花樣翻新的時代里……絕大多數(shù)人的“身體”都“增肥變粗”以至于處于“笨牛喘月”的狀態(tài),不禁讓人聯(lián)系起蒙克的油畫《吶喊》來。無窮的“內(nèi)卷”、無窮的“內(nèi)耗”中,我們需要放空自我,讓精神放飛。詩歌的意義,就在于讓人迷途知返,讓人回到“心”中,而擺脫身體的囚禁,活出自我和活出價值來。這大概也就是喻劍平寫詩和《隨遇而安》的緣起之一吧!
湖南省作家協(xié)會 | 版權(quán)所有 : 湘ICP備05001310號
Copyright ? 2005 - 2012 Frguo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