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 湖南文聯(lián) 時間 : 2023-11-21
分享到:
(一)
世上古道千萬,我卻獨愛岳北那一條。
南岳祝融峰北,有一山道,石板壘成,依山勢,舞蛇形,榫卯咬合,凹角緊嵌,從報信嶺堅毅起勢,經(jīng)慈云寺曲折登高,過會仙橋,路承絕頂,終于峰巔祝融殿,全程約八公里。人說一步登天,其實沒那樣的絕徑,但八公里上祝融峰,還是有道可循。
道早有道。原名北山朝圣古道,唐中晚期由香客踏歌壘成。道在高山脊骨上飄逸起伏,如同在天飛龍的鱗爪。
寓意光明美好的祝融氏,被軒轅黃帝任命為火正官以來,得歷代君王封禪“提拔”,為文人僧道歌賦贊偈,受百姓草根愛戴信仰,地位和影響力極速升高,成為廟堂江湖皆由衷崇敬的“司天昭圣帝”。
火神祝融的“責任”是庇佑生民,鎮(zhèn)守家國,擁有無可估量的“粉絲”“擁躉”,無論人與自然,日月經(jīng)天,甚至三千大千。遠的不說,近年疫情肆虐,舉世抵御,南岳區(qū)內(nèi)竟無感染者,也許得益于火神“火力全開”的護持。武漢有火神命名之方倉,火星有火神具名之神器。稟倉器,能載道。民間的信奉熱愛,自有內(nèi)性理道,而火神接納朝圣,似乎心安理得。
香客獨辟蹊徑勤訪仙蹤,然山徑窄小,且斗折中見艱難險阻,故需善者修繕。
賢德之人,積善之家,會主動為之。曾國藩兄弟就做了這等好事。
母親和家人常去祝融燒香,為行方便,也體悟行者艱辛,曾國藩委托弟弟國荃國潢耗費不少“上清童子”,山外采石,拾階而上,大幅整修此道,后來好德者也持續(xù)跟進,久久為功綿綿用力,形成今日之壯觀。
曾國藩不知道的是,因其牽頭修護,當?shù)厥局x,取名“曾國藩古道”。而敬其一片孝心,我贊曰“曾國藩孝道”。邵陽,湘西,婁底,湘鄉(xiāng)信眾大都打此上山,到達翠微古廟進香還愿,故可稱“曾國藩香道”。曾國藩走上這希望古道,登高望遠,爽心豁目,觀察三湘氤氳蒸騰,遙望京華宦海煙云,謀劃人生境地,開啟灼熱哲思,也可叫“曾國藩心道”。
人所鮮知,古道的原點,絕不是山下紅旗村口那么簡單短促,它心靈深處的存愛和遺夢,在我心中,一直延續(xù)到雙峰縣城永豐鎮(zhèn)。
少小我就聽講,這條拜香大通道,始于永豐湄水老街,經(jīng)沙子塘,蔣市街,荷葉塘,石地方,連衡山縣新橋街,貫塘板倉,江東關(guān)圣殿,望峰迴水灣,抵壽岳紅旗村,接曾國藩古道,達南岳祝融峰頂。她身姿窈窕悠長,質(zhì)地澄澈古樸,顏色清輝淡墨,有著深沉的寄托和漫灌的愿望。萬眾行走的朝圣旅道,起步就是芳澤撲面,移步定然腳下生情,收步已在仙域云天。
山下是青石板鋪成,棕青色澤,光華自足,大小合拍,長短有致,厚薄適地。或藏于田疇間,或立于河道邊,或鉆進農(nóng)舍里,或渺于煙霧中,但凡逢見廟宇,石塔,古木,香榭,石板路都會停一停,圍幾圈。婉婉滟滟,曲曲折折,春時與百花為伴,夏至和青綠為伍,秋日同稻花共舞,寒冬隨季節(jié)入眠。經(jīng)年踩踏摩擦,青石亮如鏡鑒,百千年來這里走過的每一幀畫面每一串氣息都投影天穹,昭告時代,詮釋著生生不息的生活原委,圖騰蹤跡。
青石板的盡頭,就是祝融后山紅旗村。與北山朝圣古道會合壓軸,成為古今中外難得一見的問道長途。
朝圣者從永豐走到我的家鄉(xiāng)荷葉塘新耀村槐樹組八十亭,正好八十華里,再出發(fā),到山下報信嶺也是八十華里。不多一尺,不少一寸,所以取的地名就叫八十亭。香客到此會約定俗成地停一停,歇一歇。
當年這里盛彩齊聚,長廊連短亭,前后一百米都是廊橋亭閣。帶著濃烈檀香味的店鋪,主要銷售進香拜佛之用品。鋪子老板出于信仰認同,情感相親,會免費端茶遞水,優(yōu)惠提供膳食,幫助打理行腳。挺融洽,如家溫馨。
一年四季均有這樣一番風景貫通在道上。五色三角彩旗飄飄在前,幾十甚至百來號燒拜香的香客,穿著特制的黑色朝圣服裝,系上印著“南岳進香”字樣的紅色肚兜,腳穿草鞋,腿系綁帶,腰纏神符,頭頂香薰,手捧圣帝牌位,口頌拜香贊歌,隊列整齊,神色莊重,目光炯炯深眸遠方。有的抱著懵懂無知的孩子,有的挑著沉重的擔子,有的揮舞靈動的龍旗,有的領(lǐng)頭呼喊粗獷深長的號子。他們踩在光亮的石路上,逢廟必拜,逢橋作揖,逢人打拱。只有到了八十亭這樣的路亭,才會輕松一會兒,放下專門心,再會塵世煙火。
寅賓出日,峻極于天。按照既定規(guī)矩,朝圣者須在清晨五點左右太陽升起前,到達山頂祝融廟,才算圓了心愿,有利可求。所以一路上都是急急如律令,不敢稍息怠慢,耽誤了前程。
我家在石塔高聳的塔子嶺與香火繚繞的八十亭之間,離古道不足二十米,挺近。媽媽善良,常結(jié)善緣。她經(jīng)常提著大茶壺,帶上新炒的干糧,準備一些清血去瘀止痛提神之類的土方子藥物,走到道口,倒水,送藥,溫言,我和妹妹配合媽媽,做些助聊,收碗的小事。不知道迎來送往多少香客,也不知道提了多少茶水潤了多少人心,只知道十幾年如一日重復著做,媽媽告訴我,一水一善心,一言一暖貼,香客會把我們的心意帶上,稟告圣帝老爺?shù)摹?/p>
道上道下的虔者,如同現(xiàn)實的玄奘法顯,披著晶瑩的露珠,雨珠,汗珠,撥動身上的念珠,越過大地,原野和叢林,穿過河流,溪子和灘涂,爬過山壑,摩崖和峰林,形成高高飛翔于碧空的雁陣,到達心靈寄托的瓊臺,釋放所有的委屈,迷茫,祈愿,又匆匆原路歸鄉(xiāng),做回凡夫俗子,耕耘在田畝,讀誦于家舍。
道如青龍,峰如蒼龍,人如游龍,在大地山河經(jīng)行處,各修其修,各求其求,各美其美。
其實,通往祝融峰頂?shù)模h不止北山曾國藩古道,一說有大大小小粗粗細細48條,包括梵音古道,禹王亭古道,彌陀也即徐霞客古道,龍池古道,黃庭觀古道,中山溝古道,龍鳳古道,以及讓朱熹張栻“心目頓快”的朱張古道等,條條古風盎然,人文累積,目標同向。
鏈接曾國藩古道的,也并非只有我家鄉(xiāng)奔涌而來的這條百里連接線,在報信嶺的“接待總站”,狀如血脈的四方八面之便道,專道,均“轉(zhuǎn)兵”至此,會合歸一。
(二)
風檐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。
色相是顏色的靈魂。最暖的顏色莫不是熱烈浪漫,興奮激動,以太陽、火焰、鮮血和生命為色相。文天祥在正直歌中深切表白,屋檐之下,我可以展開書本,沐著清風,韻聲朗讀,古道賦予的光燦顏色,古人傳承的光輝人性,將照耀我堅定地走下去。
他所指的古道,是道非道,道道有意,除了無邪,便是無畏。
我相信,任何一條經(jīng)歷風雨刷過時光的塵塵古道,都是極品人心,從古至今,道法萬千,總歸沉浸于脫愚而智,持禮而義,行義而仁中,由不得風花雪月的半點輕浮。
我心中的曾國藩古道,照血色,顯清氣,彰光彩,注重的不是斑斕千層,而是樸質(zhì)萬分。
首先它有百姓步履的沉重。百千里跋涉而來的香客,高舉幡旗,笙歌亮騰,叩拜不止,怎一個苦字了得,腳趾起泡,踝骨流血,額頭青腫,但無人退縮,哪見惶恐,有的只是對信奉的拙誠,身體和靈魂都在道上奔騰不息。古道承載這種信念,深深懂得祈求與禱告對鄉(xiāng)民生息的極其重要性。無需言語,唯有保證一路行進,莓苔均見履痕。
古道還有賢者留足的隱忍和踔厲。王夫之同南岳生死相依。“與岳患難,唯岳知余。殘夢不忘,我報靈墟。”
先生在南岳蓮花峰輾轉(zhuǎn)十八年,穿行于北山古道和朱張古道間。視為根據(jù)地,揮戟殺聲震天,聚義反抗清廷。成為隱居處,筑續(xù)夢庵,過苦日子,寫奮進歌,編纂《蓮峰志》《岳余集》,吟唱“饑將覓食無方向,飽我山中瓜果根。一片寒香入骨里,直令清絕是師恩”。古道成其生死相連的命運之輪,他以孤憤耿介之個性,“六經(jīng)七尺”之抱負,在朗朗正正的行道中,得以鳳凰涅槃。
作為朝代的忠實“衛(wèi)士”,曾國藩維護的是他的大清,王船山維護的是他的大明,這絲毫不影響王曾之間,一致的道統(tǒng)血脈,家國理想,人文追求和桑梓情節(jié)。惺惺相惜也好,心心相印也罷,最終,曾國藩繼承發(fā)揚船山之學說,以湘鄉(xiāng)曾氏名義,全情刊印《船山遺書》,把洋洋灑灑,浩浩湯湯的鴻篇巨著昭告天下,使塵封已久的船山思想歸位正題。說這是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對歷史對文化乃至對文明做出的卓越貢獻,應不為過。
修道,修書,修齊治平,都是利益萬世的事情,人人當學王夫之和曾夫子。
高嵋山下是儂家,歲歲年年斗物華。曾國藩筆下的高嵋山,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。高嵋山不遠處有九峰山,乃南岳七十二峰之少祖,相鄰的銅梁山,白石峰,紫云峰等,都是南岳之子,忠誠拱衛(wèi)祝融。農(nóng)家子弟曾國藩,出生在這靈山秀水之文明奧區(qū),輕盈的腳步怎會不踏遍青山,仰止竣極,彰顯勁健之氣,鏗鏘之節(jié)呢?
古道更負載著民族義節(jié)。我總結(jié)南岳,是秀岳,是壽岳,也是佑岳,具有鐵骨錚錚的護國情懷,無愧為抗日名山。北山古道可達忠烈祠,祀奉抗戰(zhàn)烈士。八十年前的7月7日,祠成,薛岳恭讀祭文,宣布“抗戰(zhàn)以來,各忠烈將士,即日入祠,歲時奉祀”。第一批入祠的三十八名高級將領(lǐng),都與日寇直接作戰(zhàn)犧牲,有的拼刺刀而亡,有的殺身成仁,有的中彈而死,個個頂天立地,彪炳青史。
國共在此舉辦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,周恩來發(fā)表演講,葉劍英負責教學訓練,培養(yǎng)游擊干部3000余名,被稱為“培育抗日軍事人才的搖籃”。
還有“上馬殺賊,下馬念佛”的南岳僧道,和抗戰(zhàn)烈士一樣,一道,山前山后殺敵,岳南岳北救國,都經(jīng)略大岳,馳騁古道,行跡清晰,動心堅韌。他們心系絢麗之民族,手持銳利之武器,莊嚴國土的宏誓在古道上一路飛歌。弘一說:“救國不忘念佛,念佛不忘救國”。倓虛說,面對日本侵略,軍人、佛教徒應奮起反抗,這時“殺生就是護生”。
譚嗣同詩云,“萬物昭蘇天地曙,要憑南岳一聲雷”,南岳在盛世安寧時,生軫星之意,護佑國民壽比南山,而國難當頭時,頓升救星之愿,銓德鈞物。
而今,古道成新路。隨著知曉度越來越高,很多青年一代,喜歡陪著戀人,帶著五彩繽紛的憧憬,在危峰石澗間傾訴愛戀,在峰回斗折處明媚思緒,在通天仙路上激情擁吻,嫣然含情比翼,儼然神仙眷侶。這條路啊,又成為時尚的甜愛路。
年輕的心,與山間色彩一齊浪漫燦爛。
(三)
我曾三登古道,得悟“循道而不貳”。
第一次五年前,自上而下,由會仙橋下行。會仙會仙,既是群仙匯聚,也是仙凡會聚。北山道多,也多道,青玉壇乃道家第二十四福地,我登上臺基,立定大巖石,遙看吾道南來,目迎大江東去。
走下“神壇”,隱入凡煙時,一位手持掃帚的老娭毑輕聲問我,天晚了,需要吃點東西再下山不。老人家是景區(qū)臨時工,山下紅旗村人,老兩口在此看山守山,也靠山吃山。
問她收入來源,一是微薄工資,不多不多,也就一千多。他倆每天經(jīng)曾國藩古道上下,山底當老農(nóng),山頂做壽仙。習慣了這種攀爬,倒也強身健體心曠神怡。二是偶爾做點飯菜給饑腸轆轆的游客吃,掙幾個銅板。絕頂之上,空空如也,除了清風就是神話和香火,鮮有酒店餐館。老媽媽知游客所急,填游客所饑。
山上能煮的菜品極少,小筍子是盤中“??汀?。
筍子不愁,漫山遍野都是,這種精靈,南岳太多了,毛竹筍、麻竹筍、黃竿竹筍、 慈竹筍、桂竹筍、寒竹筍,最多的是觀音筍和雷筍。個兒不高,單單瘦瘦,但枝葉蔓蔓,桿兒肥粗,四五兩月是收割季節(jié),伴著紫紅的猴頭杜鵑,沁紅的映山紅,叢生在起伏跌宕的山間,放縱不羈,豐碩鮮嫩,讓人垂涎欲滴。老媽媽說,竹筍是個寶,一日三餐不能少,脫貧致富離不了,每到時節(jié),村民會有序在非核心景區(qū)里采剝,他們家人少,也能采集百余斤,賣得兩千來元,如果拿到山上炒給游人吃,則可多掙千把元。有的家里人多,下勤勞作,能獲利幾萬十幾萬。
“小伙子,山上沒有店子,你找不到地方吃飯的,我恰好多煮了點,將就一起吃吧?!崩蠇寢屨f。
“好的,餓壞了,也饞壞了,就陪您和老爹爹一起吃?!蔽医o了她一點錢,眼睛都盯出油光來。
老爺子沒啥話,默默打開鹽水瓶子,米酒香撲鼻而來,他篩了約三兩給我,滋滋入口,沁心潤肺。一筷子夾住嫩筍子,嚼得響當當,嘎嘣脆。筍本味美,大蔥蘸醬伴著炒出來后,更是妙不可言。肚本空虛,佳肴填之,美饌灌之。眼前滿幅縹緲,詩歌詞賦,真就是天上人間。
酒足飯飽后,我趔趔趄趄,忘記是來體驗古道的,狀如打虎武松,乘著酒興,只管走上古道,回頭看這日色時,漸漸墜下去了。
已無法繼續(xù)下行,走了一陣,焦熱起來,我一手提著相機,一手把胸膛袒開,踉踉蹌蹌往回走,眼前有景道不得,著意酒勁沖腦殼。攻略不當,米酒誤事,中途鎩羽而歸。后來一回想,自嘲,半拉子的人啊,就只能做半拉子的事兒。
第二次是三年前,自下而上,從老五岳殿登山。也沒法走完全程。
景區(qū)正全面翻修古道,是那種顛覆性的修。我攜來妻子,妹子,妹夫子,舅子,舅嫂子,一路走,一路看“爬山虎”上下奔波,運送物資材料。百年老石全部被撬開,堆在一旁。年份太久,有的殘缺,有的斷裂,都等待重新“上崗”。
全面清道,推倒重來,是為了方便重修北山半山亭,甘露寺,禮福亭,讓舊勝重光天日。
剝離石板后的古道,變成黃塵飛揚的土疙瘩,一腳下去,灰土濺射。讓我們難堪是,走幾步就會滑雪式摔倒,一行人都在比狠,看誰摔得多,摔得重。我海拔較高,身如電桿,是團隊當中的“摔炮冠軍”,屁股都開裂了。
爬行動物和人類爬行完全不同,前者是強項,后者很痛苦。不得已,兩邊風景無心去看,一心只想穩(wěn)當走路。過了甘露寺,再也不登攀。遠遠望著祝融廟,心里做完祈禱,便又一路摔打,哎喲喧天。
自思量,古道是想給我們點顏色看看,讓我們強記性,長見識。本無來去之路,有了欲念,有了目標,現(xiàn)實和理想間,就會有人踩出一條路來。為了修路行路,多少人摔跌過。當年曾國藩兄弟重修此道時,怕也是歷經(jīng)摔打,他們走南闖北,經(jīng)東由西,哪一次哪一會不摔得鼻青面腫,才得出“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即生時不忘地獄;坦坦蕩蕩,雖逆境亦暢天懷”的感慨。
有了反思,倒覺得摔有所值。
這次是癸卯深秋,我邀“山友”立谷,向陽,飛翔,志軍,慶元,志強等君,探求迢迢前路,尋找幽幽古風,最后排除萬難圓滿登頂。
路徑依舊如初,石塊原樣排列,只是破損的得到修補,壞了的換成新石。
我驚詫于變化,每到一個地方,都會向同行者介紹,這里原來成啥樣,現(xiàn)在是怎樣。
我欣喜于芳菲,新半山亭在半山腰處亭亭玉立,新甘露寺重現(xiàn)佛家氣象,雖不見佛徒示現(xiàn),但可聞梵唄聲聲入耳。新禮佛亭立于峭壁之上,仰頭可見紅日照祝融之勝景。
很喜歡甘露寺的規(guī)制和格局,外面看,小小斗室,里面瞧,大大胸懷。山重水復來此者,可靜心膜拜,柳暗花明面臨者,可凈心守善。石室堅固,蒼老怪石砌成,無意美化,卻立地成美。內(nèi)外之間,禪心云水,自在極意。
寺側(cè)有一樹,樹上結(jié)兩果子,色橙且亮澤,晚秋深度落寞,它獨自美麗著。萬綠不由自主,此橙卻是如此刻意,眾皆想摘而食之,我勸告,佛果要證,可遠觀之,用我們的智慧去覺悟它的深邃示意。
樹下一泉眼,汩汩如玄妙清音。我“噓”了一下,眾人安靜,與我一起側(cè)耳傾聽。水泡不時上冒,在婆娑點點的陽光下,化為銀色蓮花,花蕊隨波散發(fā),蕩出一片赤誠來。
有自號岳北山人者,引水路旁,供朝圣香客飲用,解渴醒腦。泉從峰上會仙橋引流而來,順流而下,一共三井,此為第三泉。
泉旁有記曰,會仙橋下引仙泉,長服益壽又延年,免費供應眾君子,珍惜此水福壽全。
行至艱難處,驀見一獨立巨石,站出滄海桑田的況味,與祝融相親相依。我無意中拉近焦距,再把鏡頭順轉(zhuǎn)九十度,奇跡出現(xiàn)了,一個法相圓滿的佛頭赫然呈現(xiàn),寧靜而祥和,端莊且肅穆。其發(fā)如髻,其眉如劍,其鼻長順,眼神炯炯,雙唇張合有度,面向群峰和眾生傳導般若法則,說到情深時,祥光萬丈。
過了幾天,我把這個發(fā)現(xiàn)告訴南岳區(qū)委宣傳部康松柏主席,他會心著說,這奇觀異像他也拍攝到了,和我一樣感覺天地之間有祥瑞,自然生成,混沌開化,但一直沒被發(fā)現(xiàn),到了新時代,盛世安寧,能發(fā)覺此景,是社會之幸,百姓之福。
這尊天然古佛矗立古道,擔負加持和開示作為,我覺得景區(qū)可給他照個標準像,命個正式名,立個告知碑,建個新道場。
會仙橋上有“不語掛錫”石刻,禪師在這里只面壁打坐,不語。一旁還有題字“昔人曾此會飛仙”,神仙在這里暢談高論,無礙。
我問妻子,那么,人呢,到了此橋,語還是不語?
妻子隨口答:該啥啥。
湖南省作家協(xié)會 | 版權(quán)所有 : 湘ICP備05001310號
Copyright ? 2005 - 2012 Frguo. All Rights Reserved